一对一婚姻制度在今天被广泛视为“自然”、“健康”甚至“唯一正确”的亲密形式。
但我们很少去问:它为什么会出现?它是谁的发明?它保护了什么,又规训了谁?
一、它不是爱的产物,是制度的设计
在历史上,婚姻制度的本质目的并不是“成就爱情”,而是为了确保财产继承、血统清晰与社会秩序的延续。
父权制下的婚姻结构,强调女性的贞洁、性排他性、从属地位,目的之一是:
确保孩子是“合法的”,属于男人这个“家族单位”。
因此女性的身体被纳入管理与控制,而性忠诚成为道德评价的核心。
男性一夫多妻的历史,在现代被“规范化”为一夫一妻,却并不意味着平等,而是制度对身体和情感的双重编码。
二、现代的一对一婚姻,是规训的温和延续
今天我们看到的婚姻,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明晃晃地写着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,但结构逻辑并没有变。
我们依然默认:
- 忠诚必须是排他的
- 爱必须有唯一性
- 身体只能属于一个人
- “非独占”就是“放纵”,就是“不负责任”
而且这些“道德判断”几乎总是首先加诸在女性身上。
一对一看起来是互相保护,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互相设防。
三、不是每段一对一关系都不自由,但制度默认的是顺从
很多人会说:“我和我的伴侣就是一对一,但我们是平等的、自由的。”
这当然存在,也完全可能。但那是你们用自己的共识重新定义了结构,而不是这个制度本身给予的。
我们反思一对一制度,不是为了否定深情,而是为了追问:
我们之间的忠诚,是出于选择,还是恐惧?
我们的排他,是信任的结果,还是控制的手段?
四、如果女性也主动想要一对一,那还算规训吗?
这正是关键的问题:
一对一是不是父权制度,并不取决于你想不想,而是取决于你是否知道“还有别的可能”。
如果一个人了解其他亲密结构、理解自己为什么渴望稳定、忠诚、占有、共建,那么一对一是她的自由选择。
但如果她从小被灌输“只有这样才是干净、才是道德、才值得被爱”,那就是规训。
自由不是选择了一对一,而是知道自己可以不选。
五、有没有一对一的“完美范本”?
也许有,但那不是制度的功劳,是两个人的觉察与共识。
真正平等、尊重、协商的关系,是在旧结构中努力新建的例外,不是这套系统天然提供的保障。
你可以选择一对一,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。
问题不在于你选了什么,而在于你有没有真的意识到这是选项,而不是命令。
六、一对一制度可以合理存在,但不能独占正义
我们要说的从来不是“一对一就是坏”,而是:
- 不要把它神圣化;
- 不要默认它是爱的唯一表达;
- 不要用它当道德标杆去压迫他人,特别是女性。
一对一可以是爱的容器,但不是爱的本身。
我们拆解的不是亲密,而是那些潜藏在亲密里的权力、规训与羞耻结构。
一对一不等于压迫,但默认它唯一正确,就是。
你可以忠诚,但不必用制度来强迫彼此活在“干净爱情剧本”里。
最理想的关系,是我们都知道可以不选,但依然选择靠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