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,MBTI 越来越流行。它把人划分为 16 种类型,每种类型都有对应的个性标签、沟通风格、甚至“适合的职业推荐”。
在社交媒体、招聘流程、职场辅导中,MBTI 被频繁使用,甚至成为人们互相了解、判断乃至“归类”的标准。
我一度也尝试从中找出“自己是谁”。
但当我沿着更深的心理探索路径,特别是性学、酷儿理论、自我边界与身份建构这些维度去理解自我之后,我逐渐意识到:
MBTI 对“认识自我”而言,反而是一个有害的简化工具。
01|MBTI:不是认识自己,而是套进一个“模板”
MBTI 看似科学,其实只是对人的行为偏好做出的初级统计学归纳。
它告诉你你是 INFJ、ESTP、INTJ 之类,但这些标签:
- 缺乏科学验证(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它不具备人格测量的稳定性);
- 缺乏流动性承认(人的状态和选择会变,但 MBTI 强调“你就是这样的人”);
- 容易产生“身份锁定”效应(一旦贴上,就难以摆脱,也容易自我暗示)。
它不是让我更理解自己,而是让我开始模仿那张人格说明书。
它让我们过早地认同一种“理所当然的性格剧本”,而非真正深入复杂而模糊的自我感。
02|但在体制下,它却有工具性价值
然而,MBTI 也不是毫无意义。
在职业筛选、团队配置、人力资源管理的语境中,它提供了一种快速分类的方法,
可以用来判断:
- 哪种岗位你不会太抗拒;
- 哪种沟通方式你不容易出问题;
- 哪种工作场景你可能适应更快。
在这样的上下文中,MBTI 其实不是“了解你是谁”,
而是帮你找出在规训社会中不被边缘化的可能落点。
它是职场地图上的一张小指南针,不是你生命意义的导航仪。
03|我们要拒绝的,是让MBTI“定义你是谁”
真正的问题,不在于 MBTI 本身是否精准,而在于:
我们太容易把“适配”误当成“身份”。
这就像你所经历的:
有时候你在探索自己适合什么工作、什么关系、什么生活方式时,会发现—— 你的一次选择、一次表现,并不能说明你是谁。 你可能尝试了一次不喜欢的职业,但这不代表你就“不适合工作”; 就像“行为不等于身份”,偏好也不等于人格。
人是会变的,人的状态是多面的。用一次测试结果来归纳整个人生,未免太简单了。
你已经很清楚了:
“你适合做什么工作”是社会秩序下的问题; “你是谁”是自我意识下的问题。
MBTI 只能帮你解决前者,绝不能回答后者。
04|我的态度是:拿它当工具,不让它变成信仰
我现在看 MBTI,不再“否定它”,也不再“信仰它”。
它就像一件外套:
- 有些天气你可以穿着它出去工作;
- 但你回到家,脱下它,你还是那个复杂、流动、多面的你。
所以我给自己的提醒是:
适配体制不是错,忘记自己是谁才是。
我可以参考 MBTI 找到一个不会让我窒息的职业格子,
但我不会用它来限制我的表达、关系、探索与身份成长。
我不需要人格公式,我只需要保留对自己的诚实和流动感。
结尾
如果哪天你也觉得 MBTI 开始困住了你,不妨也告诉自己:
我使用它,不代表我就是它。 我适合这个职业,不代表我注定只能活成这个人格。
你不是一个 4 字母标签,你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、复杂的、不断生长的自我。
这才是真正值得被认识的你。